佛刚得道时住在尼连禅河岸边,调教千比丘。一日午后,水净梵志闲游来到此处。佛看见梵志从远处走来,心有所感,就对比丘们说:“如果有人被二十一种污秽染污了心灵,必然会堕入恶处,甚至生在地狱中。哪二十一秽呢,就是邪见,非法欲,恶贪,邪法,贪,恚,睡眠,掉悔,疑惑,嗔缠,不语结,悭,嫉,欺诳,谀谄,无惭,无愧,慢,大慢,骄慠,放逸心。心里要是不干净,用什么水洗都是徒劳的。就像沾满污垢的,黏糊糊的脏衣服,要想染色,首先要用淳灰、澡豆、土渍尽力清洗,洗完了看看还是脏。如果没有这些染污,就一定会往生善处乃至天上。好比白净的波罗柰衣,再经过浣洗就更干净了。断除心中的污垢,修行四无量心,这叫洗浴内心,靠洗浴身体不能使内心得到清净!”
水净梵志说:“瞿昙可以到多水的恒河中去沐浴!”佛说:“如果去多水的恒河中沐浴,那能得到什么呢?”梵志说:“那里是古代仙人得度之处,是世间最干净、最有福气的地方,如果去那里沐浴,就能净除一切恶业!”
水净梵志有着美妙的发髻和头饰,佛说:“妙首梵志啊,去恒河中沐浴,是愚人常玩的游戏,不能洗净恶业。人作不善业,清水有何用?用世间的水,只能洗去身体的污垢。你如果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妄语,经常保持正念正智,用善法洗涤心灵,不作恶业,便能得到安稳,梵志,你应当这样学!”
梵志闻教大喜,上前顶礼佛足说:“我也是这样想的,要想心里干净,应该用善法来清洗,哪里需要用下流的河水呢?世尊,我已经知道了,善逝,我已经理解了,我现在自归佛法及比丘众,唯愿世尊接受我做优婆塞,直到命尽!”
外道们迷信沐浴能消除罪业,佛住拘萨罗国孙陀利河边丛林时,也曾有婆罗门劝佛,在孙陀利河中洗浴。佛问他为什么,他说:“孙陀利河是救度河、吉祥河、清净河,如果有人在河中洗浴,就能消除一切罪恶!”
佛说:“不论是孙陀利河、伽耶河,还是多水的恒河,不论是饮用,还是洗浴,都不能消除恶人的罪业。修行清净业的人即使不洗澡,内心也是清净的。世间的水只能洗去身上的污垢,内心的污垢要用正法的智慧水才能清除。”
朱利槃特用正法的智慧水洗净了心垢,在舍卫城修成阿罗汉之后,随佛到了迦毗罗卫城,在这里他大显神通降伏外道,与舍利弗上演了一出“双簧”。
释迦国与舍卫国只有一河之隔,佛在西部弘法时常住舍卫城,有时也会东渡阿脂罗河回到故乡小住。朱利槃特随佛住在尼拘律园。
有一天,释迦族有五百余位大人物在普义讲堂里开会。世典婆罗门上门挑战,问:“你们这里有哪位沙门、婆罗门,或者俗人也行,能与我辩论?”
众人说:“有两个人博学多才,住在迦毘罗卫城里,一个叫朱利槃特比丘,一个叫瞿昙释迦如来。众人当中最孤陋寡闻、不会说话、不知进退者,就像这位朱利槃特一样;全城人里最愚昧无知、为人丑恶、污秽不堪者,就像这位瞿昙如来一样。你可以与那两个人辩论,如果你赢了,我们都会供养你,还会给你一千两纯黄金,怎么样?”
婆罗门听出大家是在耍戏他,心想:“这些释迦人聪明奇巧,奸诈虚伪,无有正形。假设我胜过这两个傻瓜笨蛋,又何足为奇,要是被他俩占了便宜,我不就等于输给愚人了吗?”想到此就说:“我不能与他们辩论!”说完就退了出来。出了门没走多远,就碰上了入城乞食的朱利槃特。
世典问朱利槃特:“沙门叫什么名字?”朱利槃特说:“打住,婆罗门,何须问名字,你是想问道理的,现在就问吧!”婆罗门说:“你能和我辩论吗?”朱利槃特说:“我尚且能与梵天辩论,更何况是与你盲目无眼之人呢?”
婆罗门说:“盲目不就是无眼吗,无眼不就是盲目吗,这是一个意思,你这么说难道不是太啰嗦了吗?”
朱利槃特不跟他啰嗦,耸身腾在空中作十八种神变。婆罗门心想:“此沙门只有神足,不懂辩论,如果他能为我解答法义的话,我就作他的弟子!”
舍利弗用天耳听到了他的心声,用神通将真槃特隐藏起来,自己变作槃特身形,对婆罗门说:“你若以为此沙门只有神足,不能辩论的话,你现在听好,我来答复你刚才的问题,你叫什么名字?”
婆罗门说:“我叫梵天!”
化人问:“你是男人吗,是人吗?怎么样,你是男人,也是人,你是人,也是男人,这也是一个意思,难道就不啰嗦了吗?然而盲目与无眼却不一样!”
婆罗门问:“什么叫盲目?”化人说:“譬如看不见今世后世,或生或灭,都是什么原因,如何产生,如何灭尽,以及善色恶色,或好或丑,与众生所造善恶业之间是什么关系,永远都看不到真相,所以称为盲目!”
婆罗门说:“什么叫无眼呢?”化人说:“眼是指无上智慧眼。没有智慧眼,所以称为无眼!”智慧眼也叫贤圣慧眼,往深里说,包括宿命智、生死智与漏尽智等三明智,往浅了说也叫法眼净。有正见便是智慧眼的表现。
婆罗门说:“不说这些杂论了,我要问你更深的道理。真能不依法而解脱轮回,不再往生受身吗?”化人说:“不能从五盛阴中获得涅槃!”
一个灵与肉组合的生命体,如果无漏无受便只可称为五阴,有漏有受有轮回,就叫作五盛阴或五受阴。有愚痴无明、有五欲贪爱、有转世受生,就是有漏有受,就不能得到涅槃。不断造作导致来世再受五阴身的业因,是五阴兴盛之义。所以佛说五阴和受阴不是一回事,也不是两回事,心意识基于五阴而起欲贪,继而贪爱五阴不知厌离,以至于舍五阴再受五阴,这样才叫五受阴或五盛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