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考察徒弟只看个人实际水平,常常不受年龄限制,破格晋升小沙弥为大比丘。沙弥旧译息恶行慈男,新译勤策男,是7至20岁间的出家男子。
起初佛未制戒,亦无十戒之说,等到制戒以后,有了戒律,有了戒师,也才有了沙弥戒。和尚在接收沙弥之前,先要为其传授三归五戒,然后教他说:“我今于释迦牟尼如来处出家作沙弥!”
和尚某甲就说:“尽寿不杀生是沙弥戒,尽寿不盗…不淫…不妄语…不饮酒…不唱歌、跳舞、演戏、奏乐,不看不听…不戴花、不涂抹香料…不坐卧高大床上…不收受、不储蓄金银及钱…不过时食是沙弥戒,这是沙弥十戒。”
受沙弥戒须请三师,除了得戒和尚,还要请羯磨师、威仪师等两位阿阇梨。作为“专业技术职称”,和尚的出现早于阿阇梨。
据律典称,佛在王舍城时,因诸比丘无师教授,而“散乱其心,行止坐卧皆不如法”,故“听诸比丘有和尚”。也就是除了以佛为大师外,还可以在比丘众中,给自己拜请一位亲自辅导我的老师,梵语称为和尚,意为亲教师。
要求“和尚自然生心爱念弟子如儿,弟子自然生心敬重和尚如父。”所谓师徒如父子,这是徒弟称和尚为师父,和尚称徒弟为弟子的由来。和尚的职责是对徒弟“勤相教诫”。
佛教制戒以后,和尚与其他如法比丘满十人,可为徒弟授具足戒。十人包括三师,即戒和尚,负责正授戒律;羯磨师,负责主持授戒仪式;威仪师,负责教授威仪作法。七证师,即证明受戒的七位莅会比丘。总称“三师七证”。如果不满十数,也可在布萨或自恣时,僧众自然集会时受具足戒。
和尚为徒弟授戒时,名为和尚阿阇梨,即戒和尚,其他戒师单称阿阇梨,意为轨范师、戒师。和尚去世后,比丘可以从五种阿阇梨中选择一位拜为和尚。
五种阿阇梨为:出家时受沙弥戒的戒师是出家阿阇梨,受具足戒的戒师是教授阿阇梨,主持授戒仪式的戒师是羯磨阿阇梨,教诵戒经的戒师是受经阿阇梨,新受戒后继续深造所依附的戒师是依止阿阇梨。所以想出家可以拜和尚,出了家也可以拜和尚。和尚在制戒前就有了。有了戒律才有戒师,所以制戒以后才有阿阇梨,阿阇梨也可以作和尚。只是后来经过演变,“和尚”成了剃度师的专称。
没有和尚、阿阇梨以前,弟子同学一佛,佛是至高无上的大师,佛弟子都是同学。有了和尚、阿阇梨以后,同学的圈子变小了变多了,如律典称:“同学者,同和尚、阿阇梨及常共伴。”在程序上应该先受三归依,再给自己拜个和尚或上师、阿阇梨就如法了。
沙弥不是出家的必经阶段,佛世时有行为能力和自由意志的成年人,只要自愿出家,佛向他称“善来比丘”,就算得了比丘戒,直接成为比丘。
看似年幼却有实学的小沙弥,一旦被擢升为“大比丘”便可以带徒弟。如律典称,大比丘虽受戒岁数多,但不知五法,包括不知犯罪,不知不犯罪,不知罪轻,不知罪重,不熟练广诵戒律的,除了不必礼足,应该终身依止、承事、供养知法的小比丘。
这种依止、承事、供养,不看年龄大小,地位高低,有无身份名气,只看是否知法。因为只有知法,才有正见辨别是非。正见与身份地位和学问无关。
佛在迦兰陀竹园为大众说法时,有位长老比丘在听众中伸着腿打瞌睡,不到八岁的修摩那沙弥则端身坐禅。佛见此情景便说:“不懂四圣谛的愚人,即使年纪大、先出家,也不能算作长老。懂得四圣谛的有修证者,即使年龄小出家晚,也叫长老。”预记这位老比丘命终后五百世为龙,小沙弥却后七日当得四神足,于四谛、四禅自在成就,名为年幼的长老。
佛听许沙弥为比丘,沙弥也就得了比丘戒。佛在摩竭陀国波沙山中,清晨到室外去经行。须陀沙弥随佛经行,佛回顾须陀说:“我现在问你几个名词,你解释一下含义。有常色和无常色,是一个意思,还是几个意思?”
须陀说:“有常色和无常色不是一个意思,有常色是内,无常色是外!”如果色是永恒不变的,色就是我,有我就在魔界内。因为色是无常的,所以色不是我,无我便越出魔界外。所以说,有常色者是内,无常色者是外。
佛说:“善哉善哉,如你所言,有常色和无常色含义不同!有漏与无漏,意思相同吗?”须陀说:“不相同,有漏意为生死结使,无漏意为涅槃之法!”
佛说:“答得好,如你所言,有漏是生死,无漏是涅槃。聚法散法意思相同吗?”须陀说:“不相同,聚法的色是四大假合之身,散法的色是苦聚灭尽之义!”
佛说:“答得好,如你所言,聚法之色、散法之色含义不同。受和阴意思相同吗?”须陀说:“不相同,五受阴的受无形,不可见,五受阴的阴有色可见!”
佛说:“答得好,如你所言,受义阴义不相同。有字无字意思相同吗?”须陀说:“不相同,所谓‘有’字即是有生有死,‘无’字即是无生无死。所以有字是生死之法,无字是涅槃之法!”
佛说:“好啊好啊,如你所言,有字者是生死之法,无字者是涅槃之法。你的回答让我很欣慰,现在就听许你为大比丘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