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世时,有许多人目睹如来饮食神变,当即放下手头的活计,随佛出家。如佛游化拘萨罗国萩林村时,住在一片萩树林里,早起入村乞食,心想:“现在乞食太早,我先去恶语种姓的婆罗门农场。”
恶语种姓,梵语音译婆罗豆婆遮、婆罗堕婆阇、婆罗堕婆罗舍等等。耕田婆罗门是个农场主,下一次地要出动五百具犁杖,此时正在给伙计们准备饮食,看见佛来了,就说:“我今天要种地去,种地才有饭吃,沙门瞿昙你也应该种地,供自己吃喝!”佛说:“我也是自己种地,供自己吃喝!”婆罗门说:“我都没看见你有犁杖、犁头、笼头、夹板、缰绳、鞭子,你还说你种粮食给自己吃喝,这倒奇怪了,你给我说说,也让我知道知道,你是怎样种地的呢?”
佛说:“我以信心为种子,以苦行为及时雨,以智慧为犁杖和夹板,以惭愧心为辕木,以正念自守为笼头、夹板和缰绳,保护身口意业,如同饮食吃进肚子里。我以真实为依靠,以乐住为歇息,以精进为垦荒,以安全稳妥求速进,勇往直前不回头,直达涅槃无忧处。这样的耕田者,得到的是甘露果,不会再转世受身了!”
婆罗门说:“你是真会种地呀,瞿昙,你太会种地了,瞿昙!”马上给佛盛了满满一钵香喷喷的饭菜。佛说:“不因说法故,受彼食而食。但为利益他,说法不受食。”因为是说法所得,佛没有接受。
婆罗门说:“我该把这碗饭放在哪里呢?”
佛说:“我不见诸天、魔、梵、沙门、婆罗门、天神、世人吃了这碗饭,身体能受得了的,你把它倒在无虫水中,或者杂草稀少之地吧!”婆罗门就把饭倒在水里,水里立刻像开锅一样,烟气升腾,水花翻滚,啾啾作声。
婆罗门心想:“沙门瞿昙真是奇人,真有能耐,能让饮食有这样神奇的变化!”不禁信心大增,对佛说:“我能跟你出家吗?”佛说:“你现在就可以出家,受具足戒作比丘!”婆罗门于是出家,独静思惟,心善解脱,修成阿罗汉。
还有王舍城的火与婆罗门,见佛连续三天上门托钵,厌恶地想:“秃头沙门何故屡次前来,像走亲戚似的,是贪图美食吗?”佛知道他的心思,随机说法,最后也是示现饮食神变,此人目睹神迹,生起信心,出家学佛证得四果。
却说四大声闻度了跋提兄妹以后,消息很快传遍了四方。优婆迦尼下乡检查农业生产,听说哥哥姐姐都信佛了,乐得睡不着觉,回城时先去佛前确认,见了佛头面礼足,退在一面,坐下就问:“我哥跋提、我姐难陀,都接受佛法了吗?”
佛说:“正是这样,长者,跋提、难陀已经得见四圣谛,开始修行善法了!”
长者庆幸地说:“这对我们家族来说,利益太大了!”佛说:“正像你说的,归依佛会使你的父母获得极大利益,已经为后世的幸福播下种子了!”
优婆迦尼从佛闻法后,又去见阿阇世王。阿阇世王见面就问:“你哥哥姐姐都信佛了吗?”“是的,大王!”他说。
阿阇世王当即下令击鼓,通告全城:“从今以后,事佛之家不缴租税,优待事佛之人,来者迎之,去者送之,因为事佛者都是我的道法兄弟!”
阿阇世王留优婆迦尼吃饭,优婆迦尼说:“我还没听佛说过,优婆塞在饮食上有什么规矩,我先问明白了再吃不迟!”于是派了一名手下代他去问佛。
那人受教来到佛前头面礼足,站立一面说:“优婆迦尼长者请问世尊,清信士应该受持哪些戒律,犯几条戒律不是优婆塞,再有就是应当食用哪些饮食呢?”
佛说:“你要记住,饮食有两种,有的可以亲近,有的不可亲近。如果饮食会产生不良作用,有损于善心善行,这种饮食就该避免,反之但用无妨。
清信士有五戒,能持其中一戒就持一戒,能持二戒三戒四戒乃至五戒,都应当随力受持。受戒时应当再三问他,能持不能持,能持几戒就让他受持几戒。受了戒的清信士哪怕犯一戒,命终后也会堕入地狱,奉持一戒也会生在善处乃至天上,何况奉持二戒乃至五戒!”那人领受佛教后头面礼足,回去复命去了。
佛告比丘:“从今以后,允许为优婆塞同时授予五戒和三自归。比丘为清信士、清信女授戒时,要教其露出右臂叉手合掌,再次三次自称名姓,归依佛法僧,最后自称:‘我现在已经归依佛,归依法,归依比丘僧!’就像我释迦文佛,最初为五百商人授三自归,尽形寿不杀、不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那样,要是只受一戒,就将其余四戒封起来;要是只受二戒,就将其余三戒封起来;要是只受三戒,就将其余二戒封起来;要是只受四戒,就将其余一戒封起来;要是受了五戒,就应当全部受持!”
五戒能持几戒就受几戒,已经受持的部分就是自己的戒条,受了就要做到,坚持不犯才是持戒。做不到宁可不受,遮止不受名为封戒。
对于圣戒的“开遮持犯”,律典都有详细规定。开是开缘,属于免责条款,规定某种行为在什么情况下不算犯戒。例如律制禁止“比丘尼乘乘,行来白衣家”,但是因为年老生病或者被逼无奈,或者为了赶路而必须乘车、坐轿、骑象、骑马,乃至穿着木屐等等,则不算犯戒,即是此戒的开缘。遮是遮戒,本义就是指封戒,不能理解为“受了而遮止不犯”,那是持戒不是遮戒。
有人说在家人受戒好处多,即使犯戒了罪业也很轻,不会明知故犯,罪加一等。这与佛说:“若清信士犯一戒已,身坏命终生地狱中”的立场正好相反。